乌克兰xx是一款超棒的手机影视播放器。聚合了全网所有的影视资源,为用户全面提供了电影、电视剧、动漫、综艺、直播、短视频等各种的视频资源。 微盟曾为部分运动鞋服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,相关负责人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5年前,一些传统企业对数字化抱着“试水”的心态,大部分企业处于观望状态。但近2~3年,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之下,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和重要生产力,运动鞋服行业也不例外。
隆冬时节,晨光洒向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,和煦温暖。茶园里,59岁的毛纳村黎族村民、退役军人王柏和,正全神贯注察看茶树的生长情况。他身着蓝白相间的海魂衫,在一望无际的碧绿间,很是惹眼。
一位种茶不久的老乡走到王柏和身边,请教茶园管理和采茶经验。王柏和边示范边说:“采茶的时候,不能直接用指甲掐叶子。你看,要用手指捏住嫩芽,轻轻往上提……”
“去年4月11日习主席到我们毛纳村调研,不仅在我家的手工茶坊参与炒茶劳动、买下两袋茶叶,还勉励我们把茶叶经营好,把日子过得更红火。”回想起那个“幸福的日子”,王柏和说,“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过好,我这个老党员、老兵要以身作则。”
王柏和一家三代从军,父亲曾随部队解放了水满乡。18岁那年,王柏和循着祖父和父亲的足迹,毅然投身军营。他本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陆军战士,却被分配到海军某部服役。从此,广西沿海的一片滩涂岛屿间,多了一名二炮手。
填装炮弹、排除炮闩故障、清油污、擦炮膛……尽管没分配到喜欢的岗位,适应能力强的王柏和依然力争做到最好。3年后,他被选入通信班;第4年,光荣入党。王柏和把这些经历看作一种认可和鼓励:“部队教会我在任何岗位都要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。扎得下根,才能结得出果。”
1987年,王柏和退役回到家乡毛纳村。那时,毛纳村没有水渠,家家户户“看天吃饭”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乡亲们得知王柏和在部队表现优异、见过世面,推选他担任村生产小组组长,进入村委班子。年轻的王柏和敢想敢拼,下定决心带领乡亲拔掉穷根。
上任后,王柏和经常天不亮出发,带着村里的党员爬山坡找水源、下农田测距离,很快确定了水渠建设方案。然而,那时毛纳村的集体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,村委会拿不出经费。
“修水渠是利民的好事,没有经费,我们每家省出十几斤稻米换。”眼看修水渠的计划面临搁置,王柏和不但带头捐出稻米,还到周边地区作动员,鼓励更多村庄加入修渠工程。就这样,你家10斤谷,我家8斤粮,本村加油干,外村帮忙干,水渠热热闹闹地修了起来。一锄一铲,苦战一年,清冽的山泉顺着3公里长的水渠,涌进乡亲们的农田。
种粮只能解决乡亲们的温饱问题。为进一步改善村里面貌,水渠刚修通那几年,王柏和做过不少新的尝试。养猪、种菜、做小生意……他有活就干,把自己当成“试验品”,希望为乡亲们找到一条创业致富的门路。然而,大部分项目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,收入不够稳定。
上世纪90年代,当地大叶茶价格日渐向好,陆续有人开起专门收购茶叶的合作社。王柏和曾在茶厂工作过,妻子又从娘家带来一手采茶制茶的好手艺,这让他以“茶”为业的信心倍增。
1994年,王柏和开始摸索种茶。当时茶苗是稀缺品,收入有限的王柏和拿不出更多的钱去买茶苗。那段日子,夫妻俩每天备好干粮早早出发,到深山老林寻找野生茶苗,移栽到自家茶园里精心呵护。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,茶园渐成规模。
然而,王柏和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,就碰到“钉子”。由于当地市场需求有限,合作社要么不要鲜叶,要么暂停收购,王柏和的茶青销售一直不稳定。“茶青不好卖,就自己炒茶,加工成品销售。”摊晾、杀青、揉捻、晾晒……王柏和研究起大叶茶制茶工艺。凭着一双巧手反复琢磨,他家的小院很快飘出茶香。他把包装好的手工茶拿到市场销售,由于技术好、价格优,很快供不应求。2017年,王柏和成立了自己的手工茶坊。
王柏和试种、销售手工茶的成功,让乡亲们跟着心动。为带动更多乡亲致富,王柏和不仅组织成立了茶叶合作社,收购全村人的大叶茶青,还找机会从海口等地请来专家传授制茶技艺,并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。如今,毛纳村超过8成农户种茶、制茶。小小的大叶茶,成为乡亲们致富的“法宝”。
随着毛纳村的茶产业越来越兴旺,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,游人越来越多。每逢周末,村里的广场上游人聚集,赏黎族歌舞,品大叶茶香,尝黎家长桌宴,挑选文创产品……王柏和家的手工茶坊也成为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的“景点”,他和妻子在茶坊门口摆了茶摊,泡好带着“奶蜜香”的大叶茶招待八方来客。
游客品茶间隙,王柏和与他们聊起毛纳村的发展和自己的致富经历:“过去,我们守着山林却两手空空。如今,我们依然身在山林,却过得安稳幸福。浓郁的‘奶蜜香’滋润着大家的心田。我们的日子,一定会越过越红火!”
许丙贵 铁照伟 【编辑:朱延静】